習近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習近平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今天,中央政治局圍繞這個內容舉行第2次集體學習,目的是結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深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的認識,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著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措施。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于2020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意義的認識是越來越深刻、思路越來越清晰了。從現在起,我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必須把發展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而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內部可循環。事實充分證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我們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兩年多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取得了一些成效,思想共識不斷凝聚、工作基礎不斷夯實、政策制度不斷完善,一些地方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呈現新氣象。但是,從調研情況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認真研究解決。
總體看,全面建成新發展格局還任重道遠。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從兩個維度來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針對性地加快補上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二是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為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著力破除制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不斷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
第一,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能否實現,主要取決于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這就需要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堅決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要完善擴大投資機制,拓展有效投資空間,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錯位、循環不暢,是經濟金融領域重大風險的根源之一,統籌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助于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風險。
第二,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我們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力爭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第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的態勢,這是經濟發展規律和歷史大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要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順應產業發展大勢,從時空兩方面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一方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四,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環,打消區域壁壘,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大循環。
第五,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建強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現代資本市場積極作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形成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增長點。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構建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為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循環創造條件。